(文/朱道义 编辑/张广凯) 当下,“中国卤味第一股”绝味食品所面临的,或许不是如何提振业绩的问题了,而是品牌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。 9月19日晚间,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(股票代码:603517.SH)公告称,收到湖南证监局下发的《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》,因信息披露违规行为,公司及高管被处以合计850万元罚款。 9月22日,公司股票停牌一天。23日复牌后,绝味食品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,A股简称正式变更为“ST绝味”。消息一出,资本市场也用脚投票,绝味食品的股价连续两日一字跌停。 对于曾将一根“小小鸭脖”做到600多亿市值“鸭脖大王”的绝味食品而言,这一纸处罚公告,不仅是其上市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信誉危机,也把“万店”光环下的经营压力和潜在风险,彻底暴露在聚光灯下。 7亿营收凭空消失:一场持续5年的“财务隐身术” 绝味食品本次的“戴帽危机”,难言是一次偶遇的“黑天鹅”事件,反而更像是高速发展中必然遭遇的“灰犀牛”。 据湖南证监局查明,2017年至2021年期间,公司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,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,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.48%、3.79%、2.20%、2.39%、1.64%。 连续五年“藏富”,绝味食品的累计隐瞒收入按比例估算,已经高达7.24亿元。湖南证监局认为,绝味食品上述行为涉嫌违反《证券法》相关规定。 具体来看,时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戴文军,知悉公司实际管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,未对加盟门店装修业务进行规范管理,未将其纳入到上市公司经营、核算体系。时任公司财务总监的彭才刚,安排财务部员工出借个人银行账户,未规范加盟门店装修业务的核算。通过员工个人账户走账,更是触碰了财务规范的底线。 据《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》,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、性质、情节、社会危害程度,拟决定对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责令改正,给予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。此外,对戴文军给予警告,并处以200万元罚款;对彭才刚给予警告,并处以150万元罚款;对彭刚毅给予警告,并处以100万元罚款。 绝味食品表示,截至本公告披露日,公司经营活动正常开展。“公司对上述事项带来的影响,向广大投资者致以诚挚的歉意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引以为戒,认真汲取教训,积极落实整改,尽最大努力尽快消除相关事项对公司的影响。” 对此,晶捷互动创始人、品牌战略专家陈晶晶表示,“在A股市场‘ST’几乎等同于重大风险警示,往往触发机构被动减仓和散户恐慌性抛售,公司的再融资通道也会随之收窄。连续五年的信披违规,更揭示出绝味在内控、财务合规和治理结构上的深层隐患。” 陈晶晶强调,此次的财务诚信危机足以侵蚀品牌声誉,加盟商也难免心生疑虑,当总部治理混乱、支持力不足时,开店信心和长期合作意愿都可能受到冲击。 值得注意的是,在A股市场,大部分违规公司都是因为“吹牛”过度——虚增收入而被查,因为反向操作被ST确实颇为罕见。事实上,对于连锁加盟体系中门店装修费、管理费等诸多不甚透明的“利润蛋糕”,绝味食品或能称得上是一位“偷吃”惯犯,曾被监管多次“点名”。 2022年,绝味食品因有关购买股权暨关联交易事项收到上交所监管工作函。2023年,湖南证监局对绝味食品及相关责任人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,涉及未及时披露股权投资转让协议、未披露关联方共同投资、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等问题。 同年8月18日,上交所对绝味食品及相关责任人出具《警示函》,查明在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,公司通过员工个人账户收取公司门店营业款、加盟费、管理费合计2107.07万元,且未存入公司账户,构成经营性资金占用。公司迟至2023年3月17日才向相关责任人员追回上述全部违规占用资金。2024年,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,中国证监会决定对绝味食品立案调查。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认为,“此次绝味受罚对企业的商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,对团队、供应商和加盟商的信心,都是巨大的打击。” 需要指出的是,本次涉及的7.24亿元巨额资金,最终流向至今未明。 从“万店狂奔”,到一年闭店4200家 事实上,即便没有ST的帽子,作为中国卤味龙头的绝味食品,近年来的业绩曲线也已表现为“自由落体”。 公开资料显示,绝味食品的创始人戴文军,是市场营销出身。2005年,在株洲千金药业干了5年市场部经理的戴文军正式辞职,开始了绝味食品的创业之路。踏入卤味行业之初,其就曾向合伙人放出豪言,“三年做到上亿规模”。彼时,久久丫、煌上煌、周黑鸭等竞争选手皆已先行出发,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。 但坚信“规模致胜”的戴文军,依靠加盟模式迅速“跑马圈地”,很快就兑现了承诺。其曾表示,绝味的终极目标是“让每个中国县城都有一家绝味店”。 2017年,绝味食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,正式成为“卤味第一股”。2019年,绝味食品的全国门店数量达到10953家,成为当时卤味行业内的首家万店企业。2020年,绝味食品的门店数量一年净增超一千家,达到12399 家,市值突破500亿元。2021年,绝味食品的股价达到历史峰值,总市值超635亿元,门店总数13714家。此后,绝味食品的体量仍在“膨胀”,2022年底的门店总量突破1.5万家。 或许还是规模带来了信心,戴文军在2022年的一项股权激励计划中,宣称2025年要实现“百亿营收”的宏伟目标。 然而,理想与现实之间终究存在差距,此后几年的增长目标全都未曾达到。实际上,其高度依赖加盟模式带来的治理隐忧早已露出端倪,但一定程度上被庞大的规模所遮掩。早在2021年,其净利润就出现下滑转折。2022年,实现营收66.23亿元,微增1.13%;但净利润仅录得2.35亿元,骤跌76.06%。2023年有所恢复,营收72.61亿元,同比增9.94%;利润3.44亿元,同比增46.63%,但距离此前巅峰仍相去甚远。 通常,绝味食品都会在年报和半年报中披露门店的增减数量及总数,但从2024年开始,这一组数据罕见消失了。不过根据“窄门餐眼”9月16日更新数据,绝味食品在营门店数量为10725家。这意味着,其门店数量,相较于2024年6月末,已锐减超4200家;相较于2023年末的15950家,更是减少了超5200家。 当规模出现大幅下行,很多问题就彻底没了掩盖。前不久,绝味食品交出了自上市以来,营收跌幅最大的半年报。今年上半年,其实现营收28.2亿元,同比下降15.57%;实现净利润1.75亿元,同比下降40.71%;更能彰显主营业务的扣非净利润为1.33亿元,同比下滑52.6%。 分业务看,绝味食品的核心卤制品业务确实陷入增长瓶颈。贡献84.88%营收的卤制食品销售今年上半年收入23.40亿元,同比减少16.67%;鲜货类产品营收下滑19.15%,反映出终端消费疲软与单店效率下降的双重压力。尽管供应链物流服务收入同比增长9.81%至2.63亿元,但非核心业务整体贡献有限,难以对冲主业颓势。 绝味食品解释称,“上半年营收下降主要系报告期内销量下降”。 对此,朱丹蓬分析表示,“卤味赛道的增长有赖于几个方面。从宏观来说,是基于重度消费人群的人口红利,以及门店数量的增加。从微观来说,就包括品牌效应、规模效应、粉丝效应,以及品牌服务体系以及客户黏性。整体看,从品类竞争的角度,卤味整体的价格是偏高的,性价比不足。加上这几年整个行业的消费意愿、消费能力、消费的信心下探后,对卤味行业的挑战是非常大的。” 行业整体下行是客观现实,上半年四大卤味巨头的营收均出现下滑。但不同企业间的策略差异,也加速了业绩分化。 其中,周黑鸭(股票代码:01458.HK)通过提升直营比例,净利润1.08亿元,逆势上涨228%。煌上煌(股票代码:002695.SZ)归母净利润7691.99万元,同比增长26.90%。仅紫燕食品(603057.SH)是绝味食品的难兄难弟,营收同比下降11.46%,归母净利润大跌47.20%。 对于利润增加的原因,煌上煌称,得益于主要原材料鸭翅、鸭脖、冻新鸭等相关鸭副产品原料市场价格仍处于低位。周黑鸭则称,上半年,在门店运营提效、渠道拓展、品牌建设及供应链优化等方面均取得进展,战略转型取得初步成效。 而严重依赖加盟模式的绝味食品,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。截至9月25日收盘,绝味食品每股报13.82元,总市值约83.75亿元。
|